做试管婴儿成功怀上宝宝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作为男生,没法体会身体怀上的感受,但是我的美国代母邀请我一起进入囊胚移植的手术室,手术室旁边是实验室,受精卵由冷冻状态复苏,实验室的专业人员给我拍了一张的受精卵的照片留念,受精卵是经过了PGS/NGS检测,并在体外生长到第五天,所以称为囊胚,第三代技术运用PGS/NGS加上第五天的生长到囊胚大大提高了试管婴儿的成功率,因为囊胚已经是多细胞成熟结构,而相对而言,体外五天生长对实验室技术要求很高,国内一些实验室使用的受精卵是体外生长到第三天到桑椹胚,桑森胚只有4个细胞,所以着床率不高,这就是为什么5天的囊胚建议想生一个就只要移植一个,而三天的桑森胚为了提高成功率,会一次移植很多枚受精卵。
医生一边准备移植,一边给我解释动态超声上子宫位置。在移植前我的代母运用短周期方案,仅用一个月将她的子宫内膜调到了9mm,理想的调节子宫状态是(1)内膜达到8-10mm,(2)更为重要的,子宫内膜呈三皱摺状态,因为受精卵会放在这个皱褶里。有些女生天生内膜经过调节后也只有5mm,但是三皱摺正常,这也是不影响怀孕的。通常是在月经周期,这时由于出血,子宫内膜就会变薄,这个时候的子宫厚度作为基准,然后在月经后一个月内(我的代母使用短周期一个月,有些代母用长周期就会几个月)通过超声检查内膜的增厚进度以及血液检查检查体内激素的变化情况,当以上(1)和(2)以及体内激素水平都合适时,就可以进入移植阶段了。
整个手术过程仅2-3分钟,医生将复苏的囊胚用一个管子在超声引导下输送入子宫内膜,在管子移出子宫时,子宫会闭合。这样无论正常走动或者小幅运动时,受精卵都不会滑出体外。
整个过程拍了视频,很开心,医嘱除了正常睡觉,每个小时,卧床15分钟,走动45分钟,走动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血液流向子宫内膜,建立受精卵着床的有利条件。第二天代母就可以坐飞机回家了。并能正常上班。
移植后代母遵医嘱,每天注射孕激素,直到第十周,孕激素能够补充代母体内激素水平,避免子宫内膜抽搐,有利于受精卵的着床。医生要求移植后第10天验血测量hcg水平,hcg只有怀孕后血液中才能检测到。
但是我和我的代母已经很着急知道结果,第五天开始我们就做验孕棒,第五天的验孕棒除了质控线以外出现很淡很淡的线,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然而验孕棒和hiv的检测棒是同样的原理,因为非常敏感,只要出现一条线(除了另一条显示质量控制线表示操作正确),无论深浅就是阳性,代母安慰我,就是一条阳线。到了第六天,线更明显了,第七天就已经是很亮的红线。很开心的跟医生分享了我们的结果。
这是移植后第5,6,7天的验孕棒
第十天的血检也验证了我们的验孕棒结果。我们开心极了,到第六周超声听心跳168下每分钟,我们更加开心,因为心跳超过100就表示miscarriage的可能性很小了。到了第十周我的代母正式从代孕诊所毕业转正常产科医生接手。
这是我们第一次移植就成功,心里蛮开心的,我的代母是27岁的英语硕士,高中英文老师,很开心我俩都是open-minded and straightforward的人,我们两有点惺惺相惜,在网上facebook遇到她时,因为我俩都没使用中介而都是自己亲力亲为,我被我的前面一个38岁代母放了鸽子,她被她的前一个准父母放了鸽子,觉得两人的价值观比较接近,就一拍即合,这为我们的沟通提供很好便利。而且我俩都是非常decisive的人,果断说干就干。代孕的过程真的是prepare the worst and expect the best,真的是很丰富的一段经历,今天已经第十四周了,一切顺利,很开心,down the road, fingers crossed!
顺便说一下预产期的计算,受精卵在体外生长到第5天相当于怀孕19天,加上移植后第十天血检确认怀孕,到第十天算怀孕29天,也就是4周左右,那么预产期算到第40周,双胞胎算到第38周,三胞胎算到第36周。
走到现在,我很开心,作为男生,我也在一路跟我的代母一起学习代孕过程的各种医学知识,这是我值得记住的一段日子。把我的运气传给未来的准父母们。我想分享的是we only live once, so please live the life to the fullest, work hard and play harder. 我们只活一次,我希望活的圆满,努力工作,更努力的去玩。努力工作只是一种态度,我并不喜欢拼命工作,哈哈哈!代孕生宝宝自然也是我fullest life的一部分。共勉!
分享下最近看展览real bodies,所有的展览都是由真人尸体制作,其中的fetus development可以让你看见胚胎在母体中发育过程,amazing!
这是一段美国代孕父母Kristin夫妇分享的在孩子出生的时刻,拍的很好,最后是父母和女儿的skin to skin contact, 版权归原作者Kristin Annis所有. h/t: Kristin Annis@youtube. https://youtu.be/8GX5pbLuQ3M